【农民有话说】盐碱板结地的逆袭:2000亩麻山药焕发新生
发布时间:
2025-07-28

在山西忻州定襄县的广袤田野上,一片 2000 多亩的麻山药示范田正书写着农业种植的逆袭传奇。曾经让农户愁眉不展的盐碱板结土壤,如今孕育出长势旺盛的麻山药,叶片浓绿舒展,大小均匀,成为当地农业技术革新的生动注脚。
今年4月,土壤检测数据给这片示范田的农户泼了一盆冷水:土壤EC值高达1562us/cm,远超麻山药适宜生长的环境标准。田间随处可见土壤发红、板结的现象,坚硬的土块让根系难以舒展,盐碱成分更是阻碍了养分吸收。“当时看着地里的情况,心里真是没底,” 农户回忆道,“往年这种地块种出来的麻山药要么长势参差不齐,要么产量锐减,真担心这 2000 多亩地要白费功夫。”
面对困境,农户决定大胆尝试新型种植方案,将微生物技术引入田间管理。核心措施围绕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展开,通过活性菌群的定向繁殖,逐步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。微生物菌剂在土壤中形成优势菌群后,不仅有效分解了土壤中的盐碱成分,降低了EC值,更通过生命活动疏松了板结土壤,为根系生长创造了透气透水的良好条件。
在养分供给方面,配套采用20 - 20 - 20 平衡型水溶肥与微生物菌剂协同作用。这种均衡的营养配比精准满足了麻山药各个生长阶段的需求,而水溶肥的高效吸收特性则避免了传统肥料在盐碱地中易流失、利用率低的问题。随着土壤环境的改善,养分吸收效率显著提升,为麻山药生长提供了持续动力。
针对叶片营养补充,农户创新性地选用小分子肽叶面肥。小分子肽具有易吸收、见效快的特点,能够快速穿透叶片角质层被作物吸收利用,有效缓解了盐碱胁迫下叶片黄化、生长乏力的问题。定期喷施后,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明显增强,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,为块茎生长积累了充足养分。
如今走进这片示范田,曾经的盐碱板结地已旧貌换新颜。放眼望去,2000多亩麻山药株型整齐,叶片浓绿厚实,大小一致,长势远超农户预期。
定襄县麻山药示范田的成功实践,不仅为当地盐碱地改良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,更印证了微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核心价值。从土壤改良到养分调控,从根系养护到叶片管理,科学的种植理念与创新产品的结合,让曾经的“问题田”蜕变为高产示范田,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
关键字:
上一条
相关新闻